降血壓藥是救人?還是殺人?
文/葉惠娟 | 2014.11.20 (新聞)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二十歲以上民眾,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壓,估計全國約有四三○萬名高血壓患者。

治療高血壓,醫師總是提醒患者必須按時服藥,但服用降血壓藥提高致癌率、增加死亡率、造成腎功能損害等研究報告陸續發表,令許多正在服藥的病患或家屬深感無所適從,而原本抗拒服藥的民眾,更找到自行停藥的理由。

甚麼是面對高血壓治療與用藥的正確觀念?本文採訪中西醫與心血管疾病專家,解答降血壓藥常見的五大疑問。

一、醫師如何治療高血壓?服藥後有機會停藥?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方昱偉表示,目前治療高血壓的臨床準則是依據二○○三年美國國家聯合委員會發佈的定義,而且在沒有用藥的情況下,連續兩次以上監測都出現高血壓徵候,才能確診。

方昱偉指出,過去只注意血壓是否降低,但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除了降低血壓,還要注意保護心臟、腎臟、腦部等標的器官,才能有效降低高血壓併發症的風險。

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監事長賴慧真補充,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的病患,仍應積極改善造成高血壓的生活因子,讓血壓回到正常值。

至於服用血壓藥的患者將來是否有機會停藥?方昱偉說,高血壓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或稱本態性)及次發性(或稱續發性),原發性高血壓與基因、體質有關,需要長期透過藥物控制。至於腎臟腫瘤、內分泌等疾病引起的次發性高血壓,改善病因後,血壓有機會恢復正常,不需要透過藥物控制血壓。

二、降血壓藥,治標不治本?

研究心血管疾病根源機轉的分子生物學博士陳志明,對於西醫治療高血壓的方式有不同的看法。

陳志明說,他的父親生前長期服用降血壓藥,最後仍在六十幾歲就因心肌梗塞去世,促使他開始研究使用降血壓藥的問題。

陳志明指出,心臟負責供應全身血液需求,透過血壓供給身體六十兆細胞適當的氧氣與養份,依照西方醫學的觀點,高血壓病患有九十%為原發性,也就是多數人是遺傳造成,這個觀點值得商榷,如果高血壓是遺傳造成,為甚麼主要發生在五十歲以後?

再者,高血壓究竟是身體自殘還是自救的行為?還有,高血壓是症狀還是疾病?疾病一定需要透過醫療行為治療,但如果是症狀,服用降血壓藥就只是壓抑現狀,無法達到治本的效果。

陳志明說,心臟扮演人體引擎的角色,為了在功率下降後持續供給身體氧氣與養份,因而透過血管收縮達到目標,所以,高血壓其實是心臟功能降低、某些細胞或器官缺氧的警訊,然而服用降血壓藥只能達到擴張血管的效果,未根本解決心臟功能問題,才會產生停止服藥血壓便上升的情況。

三、降血壓藥有那些?

降血壓藥主要分為A~D類,A類為血管收縮素轉換酵素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B類為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C類為鈣管道阻斷劑(Calcium-channel blockers)、D類為利尿劑(Diuretics),各類藥物都有適應症與副作用,醫師將根據民眾臨床的症狀與需求開藥。

針對陳志明提出降血壓藥無法解決心臟功能的問題,方昱偉說,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可抑制交感神經過度活化,降低心臟速率、讓心跳變慢,減低心臟負擔,是直接解決心臟功能問題的血壓藥,主要適用心臟曾經受傷及心肌梗塞患者。

中醫治療方面,賴慧真表示,中醫常見的降血壓藥方為天麻鉤藤飲。

四.服用降血壓藥,增加死亡率、罹癌率?

陳志明說,高血壓根本問題在於心臟不夠力,如果長期透過降血壓藥,讓應該收縮的小血管處於舒張的狀態,造成細胞長期缺氧,反而會提高死亡率及惡性腫瘤發生率。

根據統計,二○一○年國人的高血壓就診率較一九九五年健保開辦時提高九十四倍,同期間,惡性腫瘤發生率提高一三五倍,而健保實施五年內國人的死亡率增加二倍以上。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二○一○年針對九萬三五○○多位高血壓病患進行研究,發現這些病患的致癌機率明顯較一般人高,其中尤其以肺癌居多;二○一一年針對三十二萬四○○○多位合併使用高血壓藥病患進行研究,確認服用降血壓藥會明顯提高致癌率。

此外,陳志明說,許多罹患高血壓的病患,心臟本來就沒力,加上長期服用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降低心臟速率,反而讓身體越糟,死亡率明顯提高。

對於降血壓藥提高致癌率與死亡率的說法,方昱偉回應表示,隨著飲食精緻化、生活習慣改變,惡性腫瘤發生率不斷提高,是全球面臨的問題,刺胳針刊登的研究結果仍屬爭論性話題,包括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大型研究都有相反結論,因此現在下定論還言之過早。

五、服用降血壓藥,增加腎衰竭發生率?

對於健保實施五年內腎衰竭發生率成長二.六倍,方昱偉說,高血壓未用藥就會造成腎功能損傷,而腎功能受損又會惡化血壓,因此,高血壓與腎臟病互為因果,醫師治療高血壓是讓血壓維持在不會造成腎功能損傷的狀況。

方昱偉強調,降血壓藥本身不會引起腎臟病,但血壓異常有兩種情況會引起腎臟病,一是使用降血壓藥但血壓沒有控制好,也就是沒有找出基本病因造成腎臟負擔過大;另一個是降血壓藥的劑型與劑量不當,導致腎功能受損。

賴慧真表示,改善生活習慣、找出高血壓原因,有助於擺脫降血壓藥,如果因為高血壓造成頭脹或頭痛,可以按摩腳姆指與腳食指中間的太衝穴,以及耳洞後方的心臟穴位,可獲得紓緩。

高血壓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降壓藥可以改善症狀,卻無法治療造成高血壓的根本原因,猶如止痛藥可以紓緩疼痛卻不能治癒造成疼痛的原因一般。只求降壓而未針對造成高血壓的原因加以改善,的確容易忽略隱藏在血壓高之後的病因。陳志明強調,解決高血壓,應從「心」(心臟)做起,如果只用降血壓藥就會出問題。

不過,方昱偉與賴慧真仍呼籲高血壓患者不要自行停藥。方昱偉強調,長期透過藥物控制血壓的民眾,若擅自停藥,會引起反彈性高血壓,使血管與器官的損傷加重,因此在調整用藥前,務必與醫師討論。

 

來源出處:http://www.rmim.com.tw/news-detail-1689

AM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AM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M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有開燈睡覺的習慣嗎?有人覺得這樣比較有安全感,但小心,開燈睡覺容易生病,因為人的大腦中在夜間睡眠時,會分泌大量褪黑激素使人放鬆,心臟得以喘息,但只要眼球一見到光源,褪黑激素就會停止分泌,長久下來,免疫力會跟著降低,容易生病。

陳小姐怕黑,晚上都習慣開燈後才上床睡覺,燈就亮在她床頂上,照在她的眼球上,她覺得這樣比較有安全感,卻不知道開燈睡覺,可能會讓身體越來越不健康,一項國外研究發現,在燈光下睡容易造成免疫功能降低。醫生指著電腦,關鍵因素就在於人的大腦內這個叫松果體(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D%BE%E6%9E%9C%E9%AB%94)的分泌器官,只有在夜晚睡覺時,才會分泌大量的退黑激素,退黑激素可以讓人放鬆,讓心臟血壓處於休息狀態,但只要眼球一感受到光源,儘管這個光只是微微光或是很亮的光都一樣,退黑激素會立刻停止分泌,長久下來,人體器官處在日夜顛倒狀態,沒有達到完全的休息,免疫力會下降疾病跟著容易上身。

如果你跟陳小姐一樣,真的非得開燈才睡得著,可以帶眼罩遮蔽光源,但為了健康最好,還是把燈通通都關掉。(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1001/201001040381266.html

 

褪黑激素-- 現代科學界一項驚人的突破

褪黑激素的出現,二十一世紀的醫學將產生根本的改變:有人評價,褪黑激素功效的發現,是近代科學界一項最驚人的突破,是本世紀內醫學最大的進展;更多的人滿懷信心,期盼褪黑激素能使我們擁有一個先人夢寐以求的健康人生。褪黑激素不僅揭開了醫藥學界的多項謎底,也革新了不少學術界的思想觀念。

 

什麼是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是我們腦部自然產生的一種激素,它的化學結構非常簡單,但是在人體內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世界各地的研究成果顯示,這種與眾不同的激素,不僅能夠消減精神壓力、提高睡眠品質、調節生物時鐘、緩解時差效應、抵抗細菌病毒、控制心臟病痛、調節血壓正常,而且可以幫助防治癌症、老年癡呆症等多種疾病,回復青春,延年益壽。一種小小的分子,何以對人體的健康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褪黑激素」- 萬物同一體的蛛絲馬跡

褪黑激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三十億年以前。在無盡的歲月中,曾經傲然的山峰隱退到海底,曾經單純的細胞進化成生命,而褪黑激素卻依然保留著原始的分子結構。

在現代的生物王國裏,從最複雜的人類到最簡單的單細胞海藻,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體內,都存在著褪黑激素的蹤跡。在生物界中,只有少數的物質有如此的普遍性;毫無例外地,所有這些物質,都被證實為生命所必需。

 

當人們熟睡,自然的大自癒力才啟動

每天,當夜幕低垂之後,褪黑激素的分泌逐漸增加,至凌晨兩、三點達到高峰:旭日東昇之時,褪黑激素的製造急遽下降,白天我們體內褪黑激素的濃度,不足晚上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當褪黑激素這一規律的週期受到破壞,徹夜難眠、神經衰弱、精神不振等等的困擾,便接踵而來。

 

褪黑激素分泌多寡代表著年齡低高

人的一生中,褪黑激素分泌的最高峰,出現在六歲左右。青春期時,體內褪黑激素的濃度開始下跌,生理上產生了明顯的成熟變化。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褪黑激素濃度持續滑落。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體內製造的褪黑激素濃度不到二十歲時的一半:伴隨著褪黑激素濃度的不斷減少,我們也慢慢體察到衰老的跡象和病痛的侵襲。

科學家們相信,所有這些與眾不同的特性,使褪黑激素在所有的生物細胞中,都扮演著無可替代的主要角色。可是,對於這一重要激素的認知,卻走過了漫漫長路。

 

褪黑激素-具延遲老化和防治疾病等功效

隨著對褪黑激素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得到了越來越吸引人的發現:

1 年輕人體內的褪黑激素量遠遠高於老年人。

2 癌症病人以及其他一些慢性病患者的褪黑激素濃度,都是超乎尋常的低迷。

3 作為一位指揮官,褪黑激素指揮著許多其他激素的分泌,這些激素繼而又調節著人體大量的生理活動。

4 褪黑激素是最強的抗氧化劑,且優於維生素E約兩倍,可以直接保護細胞。

5 褪黑激素具有降低膽固醇、控制血壓的作用。

6 褪黑激素明顯地提高了免疫系統的功效,增加抗病能力等等。

一九九三年六月,來自世界各地的五十位著名科學家,興致勃勃地匯聚在義大利西西里的斯特姆保理(Stromboli)島上,他們帶著多年心血結晶的研究成果,前來參加第三屆關於老化與癌症的斯特姆保理學術會議。經過幾天誠懇的交流、熱烈的討論、智慧的融合,科學家們興奮而審慎地得到共識:褪黑激素具有延遲老化和防治多種疾病等不可思議之功效:除此之外,褪黑激素十分安全,沒有什麼不良的副作用。

無怪乎,褪黑激素被認為是人體中具有最多功能,並且強而有效的激素之一。如果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干擾,那麼將對人體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對於保持健康活力和維持體能良好,褪黑激素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日夜節律‧睡眠關鍵的樞紐-褪黑激素 

全球有近1/4的人受到失眠困擾,明顯降低生活品質,引起工作或學習力降低、意外發生,誘發憂鬱和諸多疾病的產生。在解決失眠前,應該先認識掌管睡眠關鍵的褪黑激素。美國《新聞週刊》曾經以褪黑激素當封面報導,受到舉世的注目。褪黑激素能幫助人們進入睡眠,近年來也逐漸被認為可以抗氧化、消除自由基,在歐美掀起時差藥、健康食品的流行熱潮。

 

黑夜與白天的生理時鐘-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Melatonin) 是由人體腦下垂體中的松果體所分泌的一種荷爾蒙,它會根據所接受的光量多少來決定分泌旳量。早在1958年首先從牛的松果體萃取物中分離出,可以讓青蛙皮膚變亮或變暗而得名。別誤會褪黑激素可以讓皮膚變白,褪黑激素的主要任務是主宰人體的生物時鐘運作,隨著季節及白晝而變動,它每天分泌量的消長,控制著人體清醒與睡眠的週期。 

松果體主要在夜間分泌褪黑激素,白天下降,夜間則攀升,一般晚上入睡後其血中濃度為白天的10倍,所以有「睡眠荷爾蒙」、「夜的荷爾蒙」、「黑暗荷爾蒙」之稱。褪黑激素在血中的濃度與年齡有關,出生3個月後開始上升,35歲幼兒的夜間褪黑激素分泌量最高,青春期分泌量略有下降,45歲後大幅下降,到老年時晝夜節律漸趨平緩,甚至消失,因此老人家的睡眠通常較短也睡不好。 

當身體內的松果體開始退化時,代表著褪黑激素的分泌能力衰退,如果能掌握在褪黑激素衰減期,適當增加褪黑激素,可以強化松果體的機能,不但可以讓人睡得好,進而重拾健康與青春。

國際醫學專家對褪黑激素的健康價值評估 

充足的褪黑激素,除了可以改善失眠、調時差、紓解壓力之外,鑽研人類衰老問題的皮爾帕利博士與雷哲爾森博,在《褪黑激素奇蹟》一書中發表,褪黑激素可以阻止老化現象發生。

 

 

褪黑激素在人體所發揮的功效如下:

 

1.幫助睡眠 褪黑激素有催眠作用,通常老年人因缺乏此激素而失眠,因此特別有助老人入眠。可幫助睡眠效率,但睡眠時間不改。

2.調整時差 可以有效的縮短時差引起的睡眠障礙及生物時鐘混亂。

3.紓解壓力 褪黑激素短缺時,將會導致某些情緒上的抑鬱與失調,憂鬱症、季節性情緒障礙等精神疾病與褪黑激素有關。

4.中和並清除自由基 褪黑激素為極強的抗氧化物,可防止DNA被氧化傷害,其中和並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超過維生素E。

5.強化免疫功能 褪黑激素可促發T細胞淋巴球,強化身體的免疫功能。

6.延緩老化 防止或減輕細胞遭到氧化物及自由基的傷害而達到「抗老化」作用。

7.預防阿滋海默症(老人痴呆症) (http://lotusandcedar.blogspot.com/2009/11/dementia-part-1-scientific-perspective.html) 褪黑激素能阻止腦內導致澱粉斑塊形成,進而幫助預防阿滋海默症。

8.抗癌作用 研究發現褪黑激素具有中和致癌物質,並阻斷其破壞力的作用,有助於乳癌、攝擭腺癌及神經細胞瘤等防治。

9.改善膽固醇 減少人體製造膽固醇約40%,可降低低密度膽固醇,提升高密度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

10.改善骨質疏鬆 褪黑激素有助於骨質的新陳代謝,減少PGE2製造,降低骨鈣流失。

11.增強性慾 能大力改善因年齡增長所產生的男性荷爾蒙下降問題、所以對老年男性性生活有助益。 

研究褪黑激素的報告越來越多,科學家也研究褪黑激素能維持甲狀腺健全,保護視力,預防白內障、青光眼、黃斑病變、視網膜剝離、氣喘、多尿症、栢金森病。

如何從飲食、生活、運動中增加褪黑激素分泌

1.從天然食品補充褪黑激素 可以從食物中攝取褪黑激素的原料──色胺酸、血清素等,例如蔬果中的蕃茄、洋蔥、黃瓜、櫻桃、香蕉等;穀物類食物的燕麥、米、玉米等。此外,從牛奶、芝麻、南瓜子、杏仁果、黑核桃、薑、明日葉等都可以攝取到褪黑激素。

2.補充維生素B6 褪黑激素需要維生素B6合成,因此也要補充維生素B6食物,例如甜椒、葵瓜子、香蕉等,也可口服維他命B6

3.吃的少或斷食 褪黑激素也存在於人體的腸胃系統,吃的少或斷食可促進小腸產生褪黑激素。

4.曬太陽 適量的曬太陽可提升白天與黑夜褪黑激素的差距,讓晚上比較好入眠,也可幫助褪黑激素夜晚分泌增加。

5.避開吸菸 吸菸會破壞人體褪黑激素的自然循環。

6.避免酗酒 酒精會破壞人體褪黑激素夜間的分泌。

7.避免服用會破壞褪黑激素的藥物 某些藥物會破壞褪黑激素的自然循環,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物、阿司匹靈、β阻斷劑等。

8.關燈睡覺 開燈睡覺,會抑制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

9.增加運動或活動量 白天多做運動或增加活動量,可降低白天褪黑激素的分泌,晚上比較好入睡,也可幫助褪黑激素夜晚分泌量的增加。

10.午睡片刻即可 午睡太久會讓褪黑激素分泌升高,影響晚上睡眠,進而影響褪黑激素夜晚分泌。

11.早睡 褪黑激素晚上9點就開始分泌在深夜11時至次日凌晨分泌最旺盛,最好10~11點前上床睡覺。

12.避免夜間活動 做夜班工作的人及挑燈夜戰的人,容易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13.維持理想體重 肥胖會使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阻礙。

 

資料來源: 啟新健康世界雜誌

AM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AM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聽說過所謂五度空間就是正電與負電(陰與陽)的相對世界(光是四度空間的時間概念,就已經讓人難以理解),其提出主要在於試圖解釋關於電磁力與機率的問題,但也說明了電()的重要性。就多數人而言,已經很難想像要生活在完全沒有電的世界裡,有趣的是人體的每一個細胞也都必須活在有電位差異的情況之下,也就是存在有細胞膜電位;在一般情況下細胞內的電位為負(相對於細胞外),電位約為 -70 mV。由於一般乾電池的電壓約為1.5V,而約22顆串聯的細胞就可提供相當於一顆乾電池的電壓,因此科學家很早就希望能製造出實用的生物電池。實際上在大自然中,電鰻(electric eel)就是一個標準的生物電池模式,它可產生約500V1A的瞬間電壓及電流,用以擊昏獵物。(一般車用電池為12V)

人是多細胞生物,每一個細胞都生活在與其他細胞所共同營造的胞外環境之中,並由一層細胞膜與外在的環境分隔(就如同一間房子有牆壁與外界隔絕)。細胞膜的本質是細胞外圍的兩層特別的油脂膜及其中鑲嵌的蛋白質(接受器、離子通道、運輸蛋白、黏著蛋白、或是蛋白酶)和膽固醇等(醣類主要鍵結在蛋白質及脂肪上)。細胞膜的油脂主要是磷脂質(phospholipids),成分為磷酸、甘油、脂肪酸(一般包括一條不飽和脂肪酸及一條飽和脂肪酸)、及一個有機分子(包括膽鹼、肌醇、絲氨酸、乙醇胺等)。最近很夯的飲食健康油,如奧米加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亞麻酸等,其實也不過就是細胞膜磷脂質的成分之ㄧ。

因為大多數的人體細胞並不能自行快速移動並進行吞噬作用,因此為了維持細胞的生理功能(活下去所必須的養分吸收與廢物排除,神經與肌肉細胞的電位傳遞與收縮,以及各器官細胞的正常功能等),細胞必須維持細胞內外離子(尤其是陽離子)的濃度差,以利用離子由高濃度往低濃度(以及陽離子往負電位、陰離子往正電位)流動的電化學梯度(electrochemical gradient)帶動物質的移動。電磁波對人體的可能影響,就立足於其所產生的電磁場可能會影響細胞帶電物質(主要是蛋白質及離子)的行為,因而改變細胞的生理功能(最多人云亦云的說法是會產生癌細胞)。其實至今仍無科學證據,能證實大哥大或是高壓電可以明顯改變細胞行為(許多人的過度畏懼,其實是不必要的);個人就曾實驗在培養神經細胞的同時給予一定電磁場,結果並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生長變化。(也可能是需要超長時間或是超高電磁場才會發生影響吧!)

細胞膜電位的維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其中最重要的維持機制是細胞膜上的鈉-鉀幫浦(sodium-potassium pump;一種主動運輸蛋白),它會消耗腺苷三磷酸(ATP)並將細胞內的鈉離子運輸至細胞外,並同時將細胞外的鉀離子運輸至細胞內(比例上為3個鈉離子出,比上2個鉀離子進),因而可維持胞內高濃度的鈉離子及胞外高濃度的鉀離子環境,並衍生出細胞內外的電位差。實際上,由於細胞外有高濃度的鈉離子並且細胞內有負的電位(依據電化學梯度原理帶正電的鈉離子會有較高的電化學力往細胞內擴散),因此某些細胞即是利用鈉離子進入細胞的同時,將葡萄糖及胺基酸等營養物質吸收入細胞內(需要同向運輸蛋白),或將鈣離子及氫離子等排出細胞外(需要反向運輸蛋白)

人體大多數的細胞膜電位是穩定的,以提供一個穩定的生存環境。但神經及肌肉細胞(稱為可興奮性細胞;excitable cells)的膜電位卻可以隨著生理情況而改變。可興奮性細胞的膜電位,依不同情況可分為三大類:

一、靜止膜電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靜止膜電位為神經及肌肉細胞未興奮狀態下的膜電位(與其他細胞的膜電位相似),一般會接近於鉀離子的平衡電位。所謂平衡電位就是當細胞膜內外的某離子有濃度差異時,如果給予一個特定的細胞膜內外電位差,並造成該離子不再有淨移動(平衡)時,就稱之為該離子的平衡電位(equilibriun equation);如果已知某離子的細胞內外濃度時,可以利用能斯特公式(Nerst equation)來計算其平衡電位,在一般情況下,鉀離子的平衡電位約為 -80mV,鈉離子的平衡電位約為 +40mV。細胞的靜止膜電位會接近鉀離子的平衡電位,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鉀離子(相對於其他陽離子)的細胞膜通透性較好;因此膜電位會趨近鉀離子平衡電位,以減低鉀離子的移動。學理上,靜止膜電位可由哥德曼公式(Goldman equation)求得。

二、階梯性電位(graded potential)

在神經及肌肉細胞受刺激的狀態下,一般為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對某離子通道的啟閉作用,造成局部細胞膜對該離子通透性的改變,而發生局部膜電位的改變。一般而言,當鈉離子通透性增加時會使細胞膜電位趨正(去極化;depolarization),常見的例子為興奮性突觸後電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及終板電位(end-plate potential);當鉀離子通透性增加時會使細胞膜電位趨更負(過極化;hyperpolarization),常見的例子為抑制性突觸後電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當氯離子通透性增加時細胞膜電位大多不變,但細胞的可興奮性(產生動作電位的機率)會降低,因為其可降低附近興奮性突觸後電位的大小。階梯性電位的特點為具有時間加成(temporal summation;同一位置相近時間發生的階梯性電位可相加減)及空間加成(spatial summation;相近位置發生的階梯性電位可相加減)的現象。

三、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

在特定生理情況下,神經及肌肉細胞的細胞膜電位可以由負變為正(趨近於鈉離子的平衡電位)再復原,此一特定的電位變化稱之為動作電位;主要發生原因是因為細胞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加再終止(其中亦包括接著的鉀離子及氯離子的通透性增加再終止)所造成。動作電位的發生,一般需先有階梯性電位的產生,當加成作用使局部膜電位差異減小到一定程度時(此時之膜電位稱為閾值;threshold),會造成細胞膜上的特殊電位依賴性鈉離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sodium channel)忽然打開,使細胞膜電位急速趨向鈉離子平衡電位而引發動作電位。動作電位的特點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個別細胞的動作電位一旦產生就會是專一且不變的形式,即所謂全有或全無(all or none)現象,並且動作電位能傳導到細胞膜的每一個角落。一般引發神經動作電位的主要神經傳導物質是麩胺酸(glutamate),而發生動作電位的位置是在神經軸丘(axon hillock);引發骨骼肌動作電位(每產生一次動作電位,就發生一次收縮)的神經傳導物質是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而發生動作電位的位置是在終板(end plate)

由於可興奮性細胞必須由靜止膜電位升高到閾值,才能引發動作電位,並產生生理作用,因此如果能延緩某細胞的靜止膜電位升高到閾值的時間(降低階梯性電位升高的可能性;probability),就可以抑制其生理反應的發生,反之亦然。舉例而言,如自主神經系統對心跳的影響(心臟細胞每產生一次動作電位,就發生一次心跳),當刺激副交感神經(或抑制交感神經)時,可降低心臟細胞由靜止膜電位升高到閾值的速率,結果心跳就會減緩。另一方面,如臨床上的電解質不平衡疾病,主要就是因為細胞外(血中)鉀或鈉離子的濃度改變,結果改變了神經與肌肉細胞的膜電位,而引發一定的病症;一般最先出現病癥的器官是心臟,再來是大腦。由於所有的神經及肌肉細胞都是利用動作電位來傳導訊息,因此利用各種藥物阻斷或興奮其動作電位的發生及傳導,就可以改變神經及肌肉系統的生理功能。

AM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影片1.JPG

投影片4.JPG

投影片5.JPG

投影片6.JPG

投影片2.JPG

投影片3.JPG

文章標籤

AM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失眠率全球第2

20至29歲占3成工作壓力是主因

不少民眾睡眠不足,在搭乘捷運或公車時趁機打瞌睡補充睡眠。 陳正昌攝

【陳柏因╱台北報導】根據最新調查顯示,十五歲以上國人中,失眠人口占百分之二十八,僅次於美國,高居全球第二名,而且我國失眠人口有年輕化趨勢,二十至二十九歲的年輕族群中失眠人口高達三成。醫師提醒,長期失眠若不治療,輕則工作效率降低、生活失序,重則可導致憂鬱症、心臟病。


睡不安穩

這項國人失眠問題大調查由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張智仁進行,去年八月依全國各縣市的人口數、男女、年齡比例抽樣,以電話訪問方式調查十五歲以上民眾,有效樣本為四千零一十份。

女性最好睡滿十小時

張智仁昨天說,過去失眠研究指出,老年人和女性的失眠比率比年輕人和男性高,但這次調查發現,有三個年齡層的失眠率超過三成,分別是五十至五十九歲的失眠盛行率為百分之三十一點九;二十至二十四歲為百分之三十點九;二十五至二十九歲為百分之三十,顯示年輕族群的失眠問題和老年人一樣嚴重。
整體而言,國人的失眠盛行率為百分之二十八,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同類調查比較,我國的失眠盛行率排行第二,除了略遜美國的百分之三十二外,高於加拿大、日本、澳洲、德國等國。
張智仁說,上床睡覺躺了三十分鐘還睡不著,一周出現三天或以上這種情況就算失眠。二十至三十九歲的失眠主因是工作壓力,二十至二十四歲的族群則還有升學壓力、睡眠時間改變的原因,二十五歲以後則以家庭壓力排名第二,顯示工作、家庭兩頭燒讓青壯年人口很難不失眠。
調查並指出,台灣女性失眠率為三成一,男性為二成四,張智仁說,許多家庭將子女教育、家事的工作交給職業婦女,導致女性睡眠不足,最新醫學建議女性最好一天睡滿十小時。

長期失眠易患精神病

張智仁說,逾五成受訪者表示一天只睡六、七小時,而睡滿八小時的人只有兩成九,另有一成的民眾只睡五小時,百分之四的人每天只睡四小時,顯示大多數人整天都處於睡不飽的狀態。
張智仁強調,長期失眠是人體健康與否的警訊,若每周有三天睡不著、而情況連續三周以上,就應找精神科醫師求診,若不予理會,將會導致免疫力降低、身體虛弱無力、工作讀書無法集中精神,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焦慮、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或增加心臟病的發生風險。

數綿羊無助入睡

【陳柏因╱台北報導】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該怎麼辦?成大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一的人是躺在床上啥也不做;一成六的人看電視助眠;另有一成人則起床閱讀、寫作。成大醫院家醫科醫師張智仁說,這些都是錯誤方法,正確的助眠之道是放鬆身體,做柔軟操、聽輕音樂,不要再讓身體受聲光刺激或繼續用腦。

聽音樂放鬆助眠

根據調查,在無法入睡時,只有百分之八的民眾選擇聽音樂、百分之二點八做運動及放鬆來助眠,張智仁說,這兩種都是正確處理失眠的方法。他說,睡不著躺在床上數羊,起床大吃大喝或洗太熱的熱水澡,會讓人愈來愈不想睡。

資料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40113/641527/

文章標籤

AM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M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M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